首页>科普培训>科普动态

“南繁科普基地・种业大课堂”带领崖州小学生开启农业科普研学之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来源:海南产研院

为弘扬南繁精神、普及种业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对农业科学的兴趣,7月9日上午,一场以“弘扬南繁精神、普及种业科技”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活动在海南省南繁科技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精彩开课,本次活动由崖州区数字生态农业人才小院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同组织,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南产研院)与南繁种业研究所携手承办,通过“实地探秘+动手实践+趣味互动”的创新模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农业科技的独特魅力,并深刻理解“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意义。

解码甘蔗杂交的科技密码,探秘甘蔗的甜蜜世界。走进甘蔗田,科普老师谢静以“今天我们要当‘甘蔗小侦探’,一同探索两个问题:种子如何长成甘蔗?科学家怎样培育新品种?”为切入点展开讲解。她结合地栽甘蔗实物,详细介绍了甘蔗生长的五个阶段,并对比分析了果蔗与糖蔗的关键农艺性状。步入甘蔗杂交智能温室后,谢老师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解答了“甘蔗的‘孩子’是什么”“温室为何被称为‘智能’”等问题,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甘蔗需要“相亲”的科学原理。在这个特殊的“婚房”中,依托杂交技术体系,野生甘蔗的抗病基因被成功导入栽培品种,最终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甘蔗宝宝”。

甜蜜行动号召。在播种实操环节,同学们通过观察甘蔗种子,解码甘蔗杂交的科学秘密,系统了解到这一“甜蜜作物”背后的科技内涵。“原来甘蔗的种子这么小,却能长出两三米高的甘蔗,太神奇了!”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大家小心翼翼地埋下甘蔗种子,在种植盆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姓名,俨然化身为小小农艺师,纷纷将其带回培养。这种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科研思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探寻玉米育种的遗传奥秘。在鲜食玉米知识介绍中,“博士村长”梁清干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玉米是黄色、有的是紫色吗?”的提问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通过实物对比展示,同学们认识了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等不同品种,并了解到黄色玉米因富含叶黄素而有益眼部健康,紫色玉米则因含有花青素具备抗氧化功效。在讲解玉米的形态特征、产品类型、种子结构及杂交制种技术时,现场不时响起惊叹声。一段解读玉米一生“生命密码”的科普小视频,进一步聚焦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大家在直观感受中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梁博士还现场示范了玉米种植的全过程,将抽象的育种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在对“高科技育种技术”的深度体验中开阔了视野。“原来科学家是用这么厉害的方法培育新品种的,我以后也想当育种家!”一名小学生的感慨,道出了此次活动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激发作用。

变身实验室小达人。“博士村长”孙生仁和张伟老师带大家走进南繁种业创新实验室,各种精密仪器让同学们目不暇接。科普老师用生动地比喻,清晰阐释了实验室专业设备的功能。其中,液氮实验揭秘环节最受追捧,上演了一场将植物秒变“脆片”的科学“魔法”:翠绿的植物放入液氮中瞬间凝结,极低温会迅速夺走植物细胞内的热量,导致水分结晶成冰,取出后轻轻一敲便碎裂成片,周围还缭绕着云雾般的白色冷气,宛如仙境,这看似魔法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低温科学的奇妙体现。随后,同学们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不同作物的组织结构,并认真描绘所见到的显微结构。“我看到植物的呼吸气孔了!”“我观察到玉米的种子结构了!”兴奋的声音在实验室里此起彼伏。通过亲手操作与亲眼观察,原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深深印入同学们的脑海。

活动最后,同学们捧着亲手埋下甘蔗种子的种植盆与绘制的显微结构图,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次研学活动也在这份充实与满足中落下帷幕。

本次研学活动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沉浸式科普模式,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让学习过程更显生动鲜活。接下来,海南产研院将依托海南省科普场馆、海南省玉米科技小院、崖州区数字生态农业人才小院等平台,充分发挥“博士村长”团队优质师资力量,持续探索更深层次、更富多样性的科普形式,通过科普实践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培育新时代科学储备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