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以“探索海洋—深海珊瑚”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在海南省南繁科技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南产研院)主办,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实践,提升青少年对海洋生态的认知,筑牢海洋保护意识,让更多孩子近距离触摸海洋科学的脉搏,点燃探索自然的热情。
“漫步”珊瑚花园
科普老师从珊瑚虫的“建筑天赋”切入,逐步延伸至珊瑚的种类划分、生态功能,以及当前亟需应对的保护难题等知识。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巧妙借用动物形象比喻珊瑚,让命名方式和形态特点变得直观有趣。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时而提出“老师,珊瑚虫会不会睡觉呀?”“珊瑚会不会吃小鱼呢?”等疑问,老师逐一耐心解答。互动环节中,大家积极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探索生命奥秘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变身“小小科学家”,动手参与DNA提取实验。他们按照老师的步骤,将葡萄藻碾碎,并依次加入氯化钠、清洁剂等“魔法药水”。在同学们的翘首期盼中,液体逐渐分层,呈絮状物的DNA清晰显现。“我看到了!”“我也看到了!”此起彼伏的惊呼声中,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稚嫩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他们将提取出的葡萄藻DNA装入小瓶制成项链,留作特殊的“科学纪念品”,成为此次研学之旅中一枚难忘的印记。
参加珊瑚“派对”
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的珊瑚骨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满怀好奇地围在展品前仔细观察。科普老师细致讲解了珊瑚骨骼的特征和种类归属,让孩子们对珊瑚的认知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眼前生动直观的具象。
“畅游”海洋世界
科普老师结合展区实景,系统讲解了海洋生物间的共生关系,一个个具体案例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变得清晰可感。展示区内有序陈列的生物展示缸,宛如一个微型海洋世界。同学们穿梭其中,尖刺海胆、会“伪装术”的伪装蟹、斑斓的海水鱼、灵动的奶嘴海葵及奇特的紫色“海绵宝宝”,其独特造型与触感让同学们倍感新奇,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亲手”喂鲨鱼
戴上VR设备后,同学们仿佛置身神秘的深海世界,周围是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和自由游动的鱼儿。鲨鱼游近时,孩子们既紧张又兴奋,小心翼翼地“投喂”虚拟食物。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他们仿佛真正成为海洋的一部分,更深刻地感受到海洋的魅力与神秘。
此次研学活动为同学们推开了一扇神奇的“深海之窗”,揭开了深海珊瑚的神秘面纱。通过“海洋小侦探”沉浸式体验,掌握了深海珊瑚的生态特征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课堂+动手实验室”的双重体验中,学生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形成了科学认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海洋科学知识面,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保护海洋、爱护环境的种子,为未来践行环保理念埋下了生动的伏笔。
海南产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海南省科普场馆、海南省玉米科技小院、崖州区数字生态农业人才小院等平台,持续拓展科普研学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开展更多元化、跨领域的科普研学项目,为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搭建接触海洋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在这里种下科学梦想,成长为未来的海洋守护者。
供稿:海南产研院综合管理部
撰稿:郭欣悦
审稿:常海龙
校稿:陈虹容 郭欣悦